债券和股票新来源方式不断涌现。
在最近季度中呈现反弹的其他国家有加拿大、法国和印度;同时部分新市场(包括缅甸和斯里兰卡)也有重大的项目得以融资。清洁能源投资的地区细分显示该行业在欧洲的持续性低迷,第三季度仅录得了88亿美元,为八年以来最低,较一年前的121亿美元明显下跌。
由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权威数字,以实时数据处理与项目为基础,显示在今年7月至9月的季度清洁能源投资为550亿美元,相对于2013年同期的489亿美元,增长了12%。日本的第三季度清洁能源投资数字也很强劲,为86亿美元,相对于2013年同期增长了17%,而光伏同样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目标。根据专家意见,如果全球要在202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这种转型势在必行。对小型项目(如屋顶光伏)的投资为183亿美元,较一年前的139亿美元有所增长;清洁能源公司在股票市场募集的股权资本为27亿美元,较2013年第三季度的20亿美元也有所增长。第三季度的亮点在于中国太阳能光伏投资的跳跃,相比于2013年第三季度的75亿美元和2014年第二季度的80亿美元,第三季度的投资创下122亿美元的新纪录。
英国的总计尤弱,为7.89亿美元,较一年前的31亿美元大为下跌,这主要是由于政策不确定性造成的。7月至9月期间令人瞩目的项目融资交易包括日本的231兆瓦Shizen Energy Setouchi光伏项目(11亿美元)、中国的530兆瓦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和龙羊峡光伏电站二期(预计8.5亿美元),以及爱尔兰的60兆瓦都柏林垃圾发电项目(6.42亿美元)。包括行业龙头企业,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我不相信还能活得很好,他们一定也很着急。
下游电站投资商竞相追求超低价格的做法,无疑对目前市场上的质量和价格乱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得行业竞争形势更加无序。不过半年余,价格已近腰斩。而现在的标准,不少都是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制订的企业标准,后来慢慢演变成大家比较认可的行业标准。这样的局面,让南车这样的不愿意牺牲产品质量的企业很难受。
其中一种,就是你此前文章中曾提出的伪业主,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描述当下市场情况的概念。但我考虑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现在逆变器已经竞争到要按分钱、厘钱来计算成本和利润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业主如果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完全可以通过让利一分钱两分钱而获得质量更好的逆变器,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服务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呢?你是可以更换,就算你换得起,但你不是还得再花钱买单吗?而且,那时你的投入可能就远远不是一两分钱了。
虽然南车还有很多其他产业可以互相支撑,但如果市场形势依然还是这么无序,我们又能支撑多久,是否又有必要支撑下去,或许都值得考虑。从高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的标准不仅不会抑制和限制企业的创新,还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钻研和发展技术,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出现这样的情况,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行业确实有一些混乱了。最近投放市场的一部分产品,或许有可能是一些厂家在消纳此前的库存,但更有可能是牺牲产品品质来满足市场价格竞争的行为,这个价格已经突破了逆变器制造的基本成本和品质需求底线。
比如我们的建筑,70年的产权,可能只有40年的寿命,40年后你再翻建,又要投入多少?可如果你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分支一的一次性投入,也许就完全可以实现70年甚至更久的寿命。因为他卖掉电站的手段很多。由此带来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有部分产品将会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质量事故。年初还是0.4~0.5元钱每瓦的出货行情,如今在一些光伏电站项目招标中却已屡屡暴出低于0.25元每瓦的最低报价。
就算那些对电站质量比较注重的业主,也同样更乐于留下好的电站自己持有,而把次的电站卖出。但由于对标准的理解有差异,因此造成产品质量差别较大
我个人判断,三五年内,可能会有大批电站的设备需要完全更换。然后,在消化吸收之后,我再建立自己的更严格的标准,远远高于德国标准、日本新干线标准。
还要从制度设计上去查漏堵缺,比如通过一些硬性指标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不过半年余,价格已近腰斩。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电站投资方和产品供应方扯皮打架。在最近的项目招标中,甚至有同厂家同型号产品的报价,在相隔不久的两个项目上居然可以相差到30%。但由于对标准的理解有差异,因此造成产品质量差别较大。按照我们的估计,这样的产品很难满足电站25年的寿命。
因此业内一些主力军、生力军企业,在这个产业里活得非常累,或者要死不活,或者根本就活不下去。这样,我就成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另外,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根本都不具备建立标准执行机制的能力。因此,对于光伏来说,我们也完全可以直接学习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标准体系,先把人家的标准拿到以后消化吸收, 然后再赶超过他的标准,为什么不可以?其次,则应该对现有电站进行整体的评估,政府要去主导这个事情,要对市场实际情况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看看究竟市场乱到了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导致的混乱,然后制定改善的对策。
但愿,是我们杞人忧天了吧。是此前利润过于丰厚有如此之大的压缩空间?还是技术进步神速而迅速降低成本至斯?抑或者,这根本就是市场竞争杀红了眼后的赔本赚吆喝?而与此同时,却又出现了同厂家同型号产品在相邻不过月余的不同项目中报价相差竟高达30% 以上的情况。
《太阳能发电》杂志:那么,如果要根本性地扭转目前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您觉得应该怎么做?如果建立严格的标准体系,对于光伏这样一个还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而言,会不会构成对技术创新的限制和制约?任其昌:首先,就是要制订和确立标准体系,要通过严格的标准来建立市场的门槛,让那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者没有生存空间。虽然南车还有很多其他产业可以互相支撑,但如果市场形势依然还是这么无序,我们又能支撑多久,是否又有必要支撑下去,或许都值得考虑。从市场价格的角度来看,现在有一些逆变器肯定不能满足正常的电站需求。而那些真正打算长期持有电站的业主,一是有可能的确因为不懂行业、技术而看不透彻这些问题;二是有可能也是考虑先进来,然后三五年后发电效率达不到要求,再跟供应商扯皮。
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者来说,无论是伪业主还是真正的业主,为了降低当期的一点点投入而竞相无底限杀价,不但没有好处,后期付出的代价可能还会更大。但我考虑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现在逆变器已经竞争到要按分钱、厘钱来计算成本和利润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业主如果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完全可以通过让利一分钱两分钱而获得质量更好的逆变器,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服务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呢?你是可以更换,就算你换得起,但你不是还得再花钱买单吗?而且,那时你的投入可能就远远不是一两分钱了。
《太阳能发电》杂志: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补贴的是电站的产出,如果投资者愿意用劣质产品,那风险也将由他自己来承担,不是吗?任其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就是业主,有些并非纯粹是基于投资回报的角度,他们可能分好多种。从高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的标准不仅不会抑制和限制企业的创新,还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钻研和发展技术,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的下游电站投资,一切投入都追求低价,甚至以最低价为荣。作为国内大功率变流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南车集团的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南车集团强大的技术、资源及资金实力,自2009 年进入光伏逆变器行业以来,市场占有率一直名列行业前茅,其央企、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背景,以及横跨工业变流、工业传动、船舶电力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跨领域视野,令其对光伏逆变器行业的思考,也多了几许理性。
实际上,高铁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很多经验都值得光伏行业学习。就算那些对电站质量比较注重的业主,也同样更乐于留下好的电站自己持有,而把次的电站卖出。因此,如果我们再不对这个市场加以管控,后面的形势可能会很严峻。《太阳能发电》杂志:在您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任其昌:表面来看,是由于无序的价格竞争造成了目前的乱局。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游电站市场投资的唯价格论。同样,从高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的标准不仅不会抑制和限制企业的创新,还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钻研和发展技术,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能发电》杂志:您如何看待光伏逆变器行业当前的竞争态势?任其昌:从目前总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家似乎都已经有些忙而无序,包括出货、价格都显得很乱。你知道我们的高铁标准是怎么成为世界标准的吗?很简单,就是拿来主义,你德国的标准、日本新干线的标准不是世界上最好最严格的标准吗?那好,我直接拿来,我的起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标准了。
其中一种,就是你此前文章中曾提出的伪业主,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描述当下市场情况的概念。但其中况味儿,业内企业可能已真的难以言表。
评论留言